top of page
Love

- 加入我們 - 2023年起基金會只需要倚賴利息就能營運,小潘與太太還有所有基金會董事皆是義工,小潘還自己建立、架設轉換資料到新的網站,目的就是希望基金會裡的捐款能100%用在年輕孩子身上,也不負所有捐款人之托。

勝華資格賽

這幾年來, 陸續開始有民間的團體或企業出來幫助選手, 加上各球場提供的培訓, 大家常在抱怨的大環境問題靠著民間的力量其實有緩步的在進步.

今日聽聞勝華明年要將女生的標準也降到與男生一樣平均71桿, 個人認為, 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對的方向.

我可以理解, 選手與家長會覺得, 這樣的標準是否太嚴格, 我們就是需要幫助才來爭取贊助的. 多年來在選手身邊, 我深知培養一個運動員需要多少的資源, 但是, “有限的資源本來就應該集中在經過淘汰後的精英身上“. 這話聽來刺耳, 但請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您想想, 如果選手在自己的土地上, 面對熟悉的環境, 語言, 氣候, 飲食還有身旁的親友在打氣, 選手連平標準桿或是低於標準桿一桿的成績都打不出來, 這些人出去外面跟別人競爭怎麼會有機會? 不要說男生, 看看過去一年來女子日巡賽的晉級門檻, 是不是經常兩天打平標準桿都還要擔心被淘汰? 大家都在想, 韓國選手怎麼這麼強? 記得上次韓國國家隊的教練來時曾說過, ” 國家隊先選十個, 但後面再選六十個, 每過一段時間就考試淘汰“. “淘汰“, 這是台灣這個環境下最缺乏的機制. 我們缺乏自我淘汰的能力. 培訓隊不淘汰選手, 家長不淘汰自己的小孩, 選手更不可能自我淘汰. 聽起來非常殘酷, 但如果我們不嚴格淘汰自己人的結果就是–去外面任人宰割. 更糟糕的是, 企業好心拿錢出來贊助選手, 或是辦比賽, 原本的用意良善, 敞開大門給大家機會, 但沒有想到, 職業選手的每一口飯, 都是要跟別人搶來吃的, 溫情是完全養不出戰鬥力的.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出來提振我們的體育事業, 但應該立下嚴格的標準, 否則, 三年五年, 十年, 大家開開心心的接受企業贊助, 時間過去, 培養出來的都是肉雞, 在國外打不出來, 企業終將縮手, 苦到的, 想想, 是不是還是培訓選手本人.

企業的贊助是什麼? 企業拿錢出來“幫忙“, 是幫忙那些已經證明自己有身手卻沒資源出去比賽的人. 這不是慈善事業, 不是大拜拜, 大家都有得吃. “企業主的錢本來就想把他花在刀口上, 是大家把這些善意誤用了“. 父母要培養小孩打球, 是自己家庭的選擇, 與要培養小孩拉小提琴的家庭沒有不同. 如果你家培養小孩打球要企業贊助, 其他家培養小孩拉琴為什麼沒人幫忙?Rory Mcilroy的父親當年兼三份工作培養他打球, 我們的家長卻是常常拿企業給小孩打球的錢去養家. 國外多的是賣房賣車培養孩子的例子(孩子也看在眼裡), 甚至有許多現在在PGA TOUR的選手在上大學以前沒有個像樣的地方可以練球.經過痛苦掙扎證明自己有實力, 證明自己出類拔萃, 那麼社會有責任拉你一把, 但是連在自己家都打不出71桿, 就還是請留在自己家靠自己繼續練功夫才不會浪費有限的資源.

最後, 正在培訓選手的家長們, 不要覺得條件嚴苛, 我們到底有沒有讓孩子知道或是家長們自己知不知道, 從孩子踏上這條路開始, 就該為自己負全責; 他們到底知不知道, 當職業選手是怎麼回事; 知不知道, 上了巡迴賽, 每差一桿就是天堂地獄; 他們知不知道, 運動場上不同情弱者, 那是個贏者全拿的世界啊!

PS. 在美國與歐洲的培訓條件其實並沒有比台灣好, 因為培訓成本太高, 選手與家長都有自覺, 都會設下停損點, 到了某個能力某個階段會自我淘汰, 想辦法轉行. 所以留到最後得到社會資源的是頂尖中的頂尖. 而在台灣, 球場培訓, 好心的老闆幫忙, 有多少選手從十歲打到二十五歲三十歲打不出來還不知道要退出找工作替自己想想辦法? 在要求社會支持的同時, 選手有沒有思考過, 自己有沒有為自己的人生負過責任? 球打不好並不可恥, 給別人養一輩子才可悲. 轉了職業話說是職業選手, 最常做的事情是陪老闆吃飯, 打牌, 這樣的選手稱得上是值得被贊助的選手嗎?

選手有第二個工作來養自己甚至是家庭,他們對他們自己想要打球的選擇負了全部責任,而且也犧牲自己很多時間工作來維持自己所謂的夢想以及現實,所以能有企業的贊助是幸福,但是假如這種幸福感開始被人們的貪婪以及墮落取代,企業將不會在繼續支持,最後受到最大的衝擊還是選手們。

bottom of page